A、關注的問題不同
B、調查的數(shù)量、規(guī)模、影響不同
C、調查的出發(fā)點不同
D、使用的方法不同
E、對社會改良的理解不同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關注的問題相似
B、調查的數(shù)量、規(guī)模、影響相似
C、調查的出發(fā)點相似
D、使用的方法相似
E、對社會改良的理解相似
A、1923-1924年期間,滬江大學社會學系的訪問學者、美國布朗大學教授白克令指導學生對上海沈家行地區(qū)進行調查
B、1918年,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的教授甘博主持的“北京社會調查”
C、1924年,齊魯大學社會學系的學生在中外教師的帶領下,對濟南市社會概況所進行的調查
D、1915年,葛學溥指導學生在楊樹浦地區(qū)的東部所開展的社會調查
E、1914-1915年,步濟時所主持的關于北平人力車夫的生活與工作狀況的調查
A、廈門大學
B、上海大學
C、云南大學
D、南開大學
A、上海圣約翰大學
B、燕京大學
C、滬江大學
D、清華大學
A、《中國人口論》
B、《中國鄉(xiāng)村與城市生活》
C、《家庭進化論》
D、《北京的行會》
最新試題
潘光旦將英文中論述文化及優(yōu)生最關鍵的詞adaptation譯為()。
吳景超的研究的總體思路是()。
費孝通等人的社會學調查強調學術活動的目的性,而且社區(qū)調查實際上就是圍繞理論進行的。
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的青年學者們運用“功能學派”理論,采取社會學的“問卷訪問法”,出產了一批實地社區(qū)研究成果。
康有為的“三世說”有如下顛覆性意義:()。
科學的人口數(shù)據(jù)對于政府來說意味著()。
梁漱溟的鄉(xiāng)村建設思想與實踐貫穿了()這樣一種精神。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社會調查,無論從理論上,調查方法上以及調查成果上,都比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調查更加深入一步。
“仁學”實際上是一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體系。
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共同之處是,他們都接受了歷史唯物論,對通過革命推動社會進步都持有懷疑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