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chuàng)新問答題每日一練(2019.04.20)

來源:考試資料網
3.問答題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百姓享其利。”這就是被稱為“世界水利科技文化鼻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該水利樞紐主要由魚嘴島、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蜀地自古旱澇不保,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邀集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發(fā)現(xiàn)只有打通玉壘山才可從根本上解決旱澇災害,這是治理水患的關鍵。于是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山口——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寶瓶口工程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為保證水流充沛,李冰父子率眾在江心建成一個狹長的小島——魚嘴島,把江流分為內外兩江。在魚嘴島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兼具瀉洪排沙功效,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故取名“飛沙堰”。
材料二:都江堰科學利用特殊的地形、水脈,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互相制約、協(xié)調運行,形成完整的生態(tài)水系。以不破壞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高度協(xié)和統(tǒng)一。歷經2260多年,古堰的工程布局沒有改變,“深淘灘、低做堰”、“因勢利導、因水制宜”、“遇彎截流、逢正抽心”等中華水文化思想及治水方略更臻完善。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的灌溉系統(tǒng),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都江堰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杰作。
結合材料分析都江堰工程體現(xiàn)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