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民眾成為文盲
B.失學率上升
C.教育質量有所提高
D.教師增多
E.本民族文化受到扭曲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建立統(tǒng)一的學校制度
B.調整中等教育結構
C.發(fā)展職業(yè)教育
D.發(fā)展高等教育
A.《掃盲法》
B.《新掃盲法》
C.《伍德教育文告》
D.《掃盲法令》
A.非洲
B.亞洲
C.拉丁美洲
D.歐洲
A.開羅大學
B.埃及大學
C.亞歷山大大學
D.尼羅河大學
A.《伍德教育報告》
B.《卡拉奇計劃》
C.《教育組織法》
D.《圣地亞哥計劃》
最新試題
下列關于《史密斯-休斯法》與《阿斯蒂埃法》的不同點描述正確的是()
20世紀50年代后,美國教育質量逐步得到加強,下列描述正確的一項是()
德國19世紀的柏林大學與17—18世紀新大學運動中的哈勒大學和哥廷根大學,最根本的不同之處是()
()的出臺,標志著日本教育從此前的“寬松教育”向“扎實學力教育”的轉向,代表了未來日本基礎教育的整體走向。
下列關于德國中等教育發(fā)展的說法錯誤的是()
20世紀30年代,歐美國家出現(xiàn)了要素主義教育、永恒主義教育和新托馬斯主義教育,并把這三個教育思潮統(tǒng)稱為新傳統(tǒng)教育思潮。以下關于它們的共同特點描述錯誤的一項是()
《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的關系是()
西爾伯曼在1970年發(fā)表的《教室里的危機》一書中說:“改革派學者忽視了以往的經驗,特別是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教育改革的經驗。他們不理解他們所涉及的問題幾乎都曾被他早已闡述過了;也不知道他們想搞的工作,都曾被他早就闡述過和搞過了。”這里的他指()
下列選項中,不屬于蘇聯(lián)建國初期(1917一1920年)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的是()
德國20世紀下半葉的《總綱計劃》《漢堡協(xié)定》和“德國統(tǒng)一以來的教育改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