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要素主義
B.永恒主義
C.改造主義
D.結構主義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赫爾巴特
B.福祿培爾
C.裴斯泰洛齊
D.杜威
A.教育根本沒有目的
B.兒童是教育的出發(fā)點,社會是教育的歸宿
C.杜威的教育目的論難以顧及兒童的社會化
D.杜威既強調為民主社會服務,又強調增進學生的內在生長,所以他的教育目的論自相矛盾
A.《開創(chuàng)新時代的義務教育》
B.《21世紀的大學和今后的改革策略》
C.《教育基本法》
D.《面向21世紀我國教育的發(fā)展方向》
A.終身教育
B.學校教育
C.社會教育
D.政治教育
A.注重生存能力,強調自主學習
B.推行教育地方分權化改革
C.注重問題解決型,強調個性化、選擇性
D.對應工業(yè)社會,支撐經濟快速發(fā)展
最新試題
蘇聯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教育改革的最為宏觀的特點是()
下列各項改革措施中,不屬于《改組和統(tǒng)一公立普通學校教育的總綱計劃》的是()
下列關于杜威的教育目的論,描述正確的一項是()
沒有對美國20世紀60年代課程改革產生影響的思潮是()
德國20世紀下半葉的《總綱計劃》《漢堡協(xié)定》和“德國統(tǒng)一以來的教育改革”之間的內在聯系是()
蘇聯在20世紀50年代再次開啟重視勞動教育的新一輪教育改革,這次改革的最根本的特點是()
為了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并解決教育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1931年蘇聯通過了《關于小學和中學的決定》。它成為20世紀30年代蘇聯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國民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對于這個文件評價不正確的是()
下列改革措施不屬于《統(tǒng)一勞動學校規(guī)程》的是()
德國19世紀的柏林大學與17—18世紀新大學運動中的哈勒大學和哥廷根大學,最根本的不同之處是()
()的出臺,標志著日本教育從此前的“寬松教育”向“扎實學力教育”的轉向,代表了未來日本基礎教育的整體走向。